第三十期-2023.09出刊-劉一宇

系友專欄——

 

【採訪及撰文/鍾亞倫、楊善雅、景璞】

劉一宇老師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在這次的採訪中,劉老師侃侃而談自己的經歷,也非常熱情的分享了他在資工領域的寶貴經驗。
在採訪的一開始,我們詢問劉老師是出於什麼樣的機緣,才選擇就讀資工?劉老師笑了笑,說自己其實是物理競賽出生的,高中時有宏大志向,想拿下台灣第一個諾貝爾獎。不過在念物理時發現自己的數學比較弱,從現實中認知到自己無法完成高中目標,所以大三時決定去考研究所轉換跑道。
至於一開始沒有選擇資工的原因,劉老師說自己國高中時就有在玩電腦跟寫程式了,當時認為資工只需要寫程式,自己既然已經會了,就不需要念資工系。但後來在修課過程中發現資工和想像中不同,所以大四決定輔系資工。研究所老師考了兩次,第一次是進入交大資工所就讀。當時的實驗室做計算機結構,劉老師雖然覺得有趣,但自己還是比較想考回清華。後來也如願花一個月重考上清大資工所,選擇黃婷婷老師當自己在清大碩班的實驗室。
我們同時也好奇,劉老師是怎麼選擇自己碩班實驗室的呢?劉老師說,婷婷老師教過他資料結構、計算機結構等科目,在學習過程中,他覺得老師很有教學熱忱,所以才決定加入婷婷老師的實驗室。劉老師認為,師生互動頻繁才是教授和學生間良好的相處模式,婷婷老師非常照顧學生,在他自己論文被退稿期間還撥時間關心他。(不過劉老師笑說,我覺得自己心臟還可以!)
不同於有些學長姊是後來才決定投身教職,劉老師從學生時期就有打算要當教授。「那時覺得當教授錢多事少,有空還可以去爬爬山,後來發現完全不是這樣!」劉老師說,教授的工作內容不只有教學和研究,自己當時沒有和教授們討論過這個職涯發展,所以才會有這個錯誤的認知。從這個經驗中,劉老師也鼓勵我們如果自己有好的想法,可以多找那方面的專家討論。聽完對方意見後,不一定要被改變,但可以聽聽second opinion,有更多的資訊總是好的。
對劉老師來說,雖然當教授比自己預期的忙碌,不過自己是喜歡這份工作的。在博班期間,劉老師有在空中大學教書,底下都是業界人士,當時的教學情況自己就覺得還蠻順利。劉老師擅長用生活化的例子讓人理解情境,也容易了解學生的困難點,進而設計出適當的課程,讓大家都能一步一步學會東西。劉老師認為,電腦科學是人造的,所以如果細心觀察生活,就能找到例子來解釋電腦科學。
此外,劉老師也有分享自己的備課經驗。劉老師說,自己無論開課多久,上課前都還是會備課一至二小時,來讓自己在當天的課堂有辦法進入最佳狀態。就如同優秀的演講者在上台前,都需要一段自我沉澱的時間,所以這準備時間是不可或缺的。
最後,劉老師也說台灣的學生擁有的資源其實很多,關鍵是在於願不願意學。每個系會將一些課列為必修,是因為有老師認為這會是這個領域需要的基本功,而劉老師認為,人生的基本功,就在於發掘自己喜歡什麼,而這也是大學時期非常重要的一環。只要離開鍵盤、離開手機,就可以認識到不一樣的人,見識到不一樣的風景,豐富自己的視野與想法,打開人生的另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