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2015.09出刊-師長動態-許健平教授

【採訪及撰文/曾楷恩、王韻婷

 

今年八月接任清大電資院副院長的許健平教授,才剛舉辦完清大資工新生營講座,一接到系友會採訪的消息,卻不辭辛勞的答應,十分熱情的與我們分享有關他的點點滴滴。
訪問一開始簡單地向許教授自我介紹,許教授便直搗黃龍地問「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自己要讀研究所呢?」,他認為,以前的學風和現在相異甚大,當今大學生選擇念研究所大部分只是為了文憑,「現在學生念研究所不認真做研究,心態和所學僅等同於大學唸六年」。許教授是清大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1983級的系友,那一年對清大資工是很特別的一年,那屆研究所畢業生當初入學時名額有20位,實際上僅收到了11人,並且,同一年李家同教授創立了博士班。於是,那11名研究生有六位成為博士班第一屆,幾年之後另一位同學也加入博士班行列。

 

過去和現在

 

許教授認為,以前的學生讀研究所是為了滿足其「研究」方面的熱忱,而現在大部分的同學僅想準時畢業、順利找到工作,而這樣的心態當然影響了研究成果的品質,並且間接影響了就業市場。他用大家耳熟能詳的供需理論來比喻,當供給量增加、需求量不變的狀況下,將會使價格下降;大學生的人數成長和其畢業後第一份工作的薪資,正是呈現這樣的狀況,這也是現在社會發生的22k問題。因此,他呼籲年青人「要慎選志願,你的志願領域的工作需求人數多寡會影響你的薪水。」
談起過去在清華園的求學經驗時,許教授也提及了幾件有趣的事情,由於以前研究生博士生人數並不多,大家不管同不同屆、同不同實驗室,大抵是互相認識的,研究之餘就像現在學生一樣,一起打球、運動、吃飯,晚上從實驗室離開後回宿舍,也是同學們聚集在一塊玩拱豬,感情都是相當要好,不像現在的研究生招收人數過多,學生只認識同實驗室的學長姐,而錯失了瞭解其他領域人才的機會。
其實許教授小時候的志向並不是當教授,而是和大多數人嚮往的相同:成為穿著實驗袍的科學家,高中聯考時志向改變成建築師,但是實際就讀了建築系,才了解到建築系所需要的技能並不是自己喜歡的,之後又靠著自身努力轉系到了資訊工程這一塊,這也是他呼籲學生要認清楚自己的志願的原因之一。
「要是不念博士的話,現在大概是大富翁了」許教授開玩笑地說,1980~1990年代正值台灣電腦王國世代興起,當時的畢業生做到現在多多少少累積了一筆財富,但他也說「台灣當時能夠成功,乃是因為以前有許多人到國外念博士,有高科技人才投入產業研發才有今日成果」,當今缺乏博士人才問題嚴重,他希望大家能夠想想「以後你的孩子誰來教?」,要是沒有人才,將來台灣產業該如何發展、校園中的教授該從何處找?這些都是許教授認為相當嚴重的問題。

 

隨時準備好自己

 

在這個科技發展快速的年代,不只是學生所學,甚至連教授研究的方向都是隨時在變動,但是學習的「本質」卻是不會改變的。許教授覺得,雖然趨勢一直在改變,但將基礎科學穩紮穩打學習好,並且保持著追求新知的好奇心,才不會因時代變動而淘汰。他以清大某位創業學生招募人才時發生的事情為例,面試一位在高科技公司工作三年的員工,卻發現在大公司的體制下,當初優秀的同學變的只會某一技術的某一環節,對於現今資訊科技的發展並不熟悉,因此選擇直接招聘剛畢業的研究生。
訪問的最後,許教授也給現在清大資工校內的學生一些建議,他期許大家「當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的人,多閱讀各類書籍、多思考,多關心社會及國家大事」,唯有透過對於自身素質的要求跟進步,才能做個隨時準備好的人,一旦機會來臨,只要把握就對了。

 

 

師長動態許健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