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第三十二期-2024.01出刊-陳聿廣

曲折求學路上的倔強囝仔

回憶起人生的歷程,目前於中央電機任教的陳聿廣教授,早在小學的時候就種下了電資人的種子。「因緣際會下碰到了許多 CS 的東西,那時候也搞不太清楚寫程式是怎麼回事,但是我知道——用程式,很好玩。」

在那之後前往雄中就學的陳教授,得以透過資訊研習社接觸包含電腦組裝在內更加深入的知識。擔任副社長以及教學的經驗也紮實地奠定了往後帶領與指導其他人的基礎。這樣的經歷,也促使陳教授選擇來到清華資工繼續學習。

在學測推甄階段,學長面臨到的人生難題是,是否要轉向指考。而若要問起是什麼讓學長選擇了清大資工,學長回憶起了當年面試的時候張世杰老師的身影。或許選擇來清大資工也不錯,那時的他心想。

到大學之後,陳教授延續了高中的教學之路,擔任了系學會的教學股。當時首開先河的歷屆考古題資料庫,直到現在都讓清華資工的莘莘學子受用無窮。除此之外,陳教授也曾邀請系內成績優異的卷哥卷姐們進行考前複習,帶起了系上優良的讀書風氣。

然而,陳教授的大學生涯並沒有如同想像般順遂。大一的陳教授被大學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所吸引,除了擔任系學會幹部之外,還另外參加了系羽、吉他社、合唱團等許多社團活動。但這樣的選擇,卻因此荒廢了學業,主科也被當了一屁股。當時的陳教授,看著周圍的同儕們各個都在為研究所推甄而努力,自己卻因為大一荒廢學業而落後別人許多。說到這裡,陳教授話鋒一轉,「那個時候也沒想那麼多,看到旁邊的人都要唸研究所,就覺得為什麼自己不唸。這是一個很不好的想法,你自己應該想清楚自己要幹嘛。」

就當陳教授萬念俱灰的時候,他遇到了改變他一生的貴人——王俊堯教授。在王教授的鼓勵下,陳教授發現了自己在硬體方面的潛能,也得到了前進的動力。陳教授於是下定決心,全心全意投入在課業上,就連原本參加的社團都推辭的一乾二淨。甚至為了避免留下較差的成績紀錄,陳教授還在正式選修計算方法前先旁聽了一整學期的課程,並跟著課堂內的學生們一同學習、寫作業、考試。雖然在旁聽時,期末成績不是十分理想。不過皇天不負苦心人,陳教授在正式修課時不僅拿到了課程全班第二的佳績,更拿到了當學期的書卷獎。「我常常向學生們說我自己的故事。一個成績曾經比你們糟糕許多的人,如今能夠站在這裡,那麽為什麼你們不行?你要肯做,要找到方法,也要遇到對的人。」

「動機不純」的教學史

「我常常說,我做研究跟做教學都跟別人不一樣,都是動機不純的。」陳教授調侃地說。

在陳教授不懈的努力下,他不但跳脫當初的低潮,更是逕行錄取了碩士且有幸在碩一獲邀參與國外頂尖會議。這種能夠和不同地區不同想法的人們交流的機會,著實讓陳教授為之著迷。也因為這樣,陳教授便一頭栽進了學術研究的漫天大坑之中。

進入博士班後,由於想要發揮自己對於教學的熱忱,陳教授便順應系內政策,開設了「資訊系統及應用導論」這一課程。不過,陳教授首次的正式教學也並非一帆風順。作為面向外系的課程,陳教授想要盡可能的傳遞資工相關的各種知識,但可能是因為內容過度艱深,讓當屆的學生們反饋並不是很好。吸取初次開課的教訓,陳教授轉而傳授更加實用且生活化的知識,包括桌上電腦的組裝、文書軟體的進階應用,甚至是跟電腦配件廠商殺價的秘訣。全新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好評如潮,陳教授也就這樣連續開設了三年的資應導論課程。此外,陳教授也曾在機緣巧合下前往美國擔任教職,不過那又是後話了。

除了進行教學之外,陳教授也曾特別花心思研究出國交換的計畫。「這都是有門路的!」,陳教授說。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跟隨父母或者師長的安排往往是最為簡單的。然而,學長卻用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其實各種選擇俯拾即是。這些交換的經驗不僅增廣見聞、開闊視野,更是為陳教授將來的教學路做了十足的鋪墊。當然了,為了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出國交換,陳教授在學業上也卯足了全力。說到這裡,陳教授也十分感激當時指導教授有嚴格的要求和鞭策自己。「我自己的個性就是,你說不行,我就要給你弄到行!」或許就是這樣不服輸的個性,讓陳教授得以在學術界能夠留下成就。

陳教授認為,作為博士班的學生,我們應該要能夠先蹲低,之後才能夠跳得高。除了打好學術研究的基礎,還要能夠找機會建立社交網絡。在跟隨指導教授參與學術會議時,「你要多跟他們去聊」,透過多次的交流建立穩固的人際關係,這樣不僅能夠有機會結識領域內的巨擘,更有可能找到有潛力在未來成為領域大老的交心好友。

延續讀博時盡力追求出國增廣見聞的作法,陳教授就連當兵也不放過這樣的機會。「研替要做的事情,你之後要做二三十年,為什麼要現在做呢?」在多方查找之後,陳教授選定了由國合會主辦的外交替代役。利用自己的資訊專長,加上英語能力,陳教授成功獲得前往我國的邦交國之一——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進行醫療資訊的技術指導。除了改進當地本有的醫療資訊系統,陳教授所在的團隊還為尼維斯引入了標準的看診 SOP,大大改善了當地的醫療水平。當然了,難得來到尼維斯這樣風光明媚的地方,陳教授也沒有錯過享受生活的機會。無論是在島上四處探險,或是到海邊浮潛捕捉取之不竭的新鮮龍蝦,那愜意的熱帶島國生活好似尼維斯的海風一般,毫無保留地吹拂著我們的思緒。光是聽著教授口述那裡的海膽是多麼鮮甜美味,就令我們無比稱羨。

熱愛教學,所以教學

在服了一年的役期後,陳教授重拾教學的人生大業,前往元智大學擔任了兩年的教職,之後更到中央大學電機系任教,並且也有在清大兼課,更在今年榮獲中央大學的教學傑出獎。

回首這幾年的教學生涯,陳教授對於國內學生的學習狀況也有一定的心得。陳教授提到,以前的學生「都很 shy」,不太敢在課堂上舉手發問,而是在下課時一窩蜂地湧向講台。對比之下,現在的學生更加勇於在課堂中提問,也經常能夠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帶動課堂中的討論風氣。然而似乎是因為如今資訊取得方便的關係,教授不禁感嘆現在學生的自學能力似乎變差了。相較於以前事事只能靠自己而培養出來的處事能力,「現在遇到問題,丟一篇 Dcard 伸手就會有人回答了。」

在如今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能夠輕易地取得用之不盡的資源,但是要如何運用這些資源,儼然成了現代學生必修的課題。作為傳道授業解惑之人,陳教授所想要傳授的便是此般利用資訊的能力。對此,陳教授從兩個面向切入:

  1. 用很簡單的方式解釋學術專業的知識,並且能夠針對不同的對象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

  2. 在統雜繁多的資訊內,快速找到自己所要的重點,並且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順利內化這些知識。

說到這裡,陳教授又提起了在美國教書的日子。由於那裡的學分費十分高昂,學生們往往會對於老師們的教學品質有頗高的要求,也因此讓陳教授經常熬夜備課。不過陳教授也很感激在美國時不停自我鞭策的日子,讓自己的教學品質直到現在都能夠不斷精進。

被問起支撐教學熱忱的動機,陳教授表示自己對於「把不懂的教到懂」這件事情情有獨鍾。「當你的聽眾聽到眼睛發亮,那種真的能夠把知識 deliver 給他們的感覺,這種自我成就的感覺一直支撐著我。」此外,看著自己提拔的學生們成為助教,繼續指導下面的學弟妹們,這樣的正向循環,也是支持自己繼續春風化雨的一大動力。

「當老師其實是一個很神聖的職業——你的一句話,很有可能影響其他人的一生,我認為這是很不簡單的事情,所以就想要把這件事情做好。」雖然在初任教職時,陳教授也多少會害怕不慎誤人子弟,但在從事教學數年之後,陳教授認為「永遠不會有 perfect,只需要追求 better!」至於教職本身對自己生活作息的影響,陳教授則是認為:「出去玩的時間和工作教學的時間能夠分得很開,而且可以自由選擇工作的時間,不過得要自己找到一個 balance 的點。」

「五年之後,你想成為怎麼樣的人?」

陳教授勉勵就讀博士班的學生們,「你們不需要擔心能不能畢業,而是要擔心能不能做出足夠有 impact 的東西。」實務而言,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能力,讓看到成果的人們都能夠清楚認知到——我們的成果,是能夠實際解決問題的!

對於大學的學生們,教授則是勉勵我們「Learn how to learn」。在如今學術發展瞬息萬變的年代,能夠找到一套快速掌握全新事物核心的學習方式,無疑是現在的學生們必備的課題。除此之外,無論是在學習或是其他事物之上,毫無規劃絕對是大忌,否則一定會因為三分鐘熱度而導致得到的成果不夠完整。

「如果是不知道要做什麼的學生,我會勉勵他們『五年之後,你想成為怎麼樣的人?』」透過想像並構築未來的藍圖,不論是未來就職的目標工作也好,日常生活的形狀也罷,一片片的拼圖終究會勾勒出未來某刻的人生目標。「就如同設計 architecture 一般 top-down,先有了 overall 的目標,從大的規劃開始起步,之後才是逐漸完善底下的細節,你才不會說都找不到目標。」

當然了,就算找不到真正想要的目標,也可以選擇透過刪去法除掉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再從剩下的找到一條自己最中意的道路並前進。「別忘了,你的選項不只有台灣,而是世界的舞台!」最重要的並不是選項,而是選擇這個選項的動機。就如同計算機領域中的 cost function,將快樂指數減去痛苦指數,找到所有選項裡面「函數值」最高的甜蜜點,那便是最適合自己的道路。除此之外,我們也必須能夠勇於踏出第一步,才能夠在人生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