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第三十五期-2024.11出刊-洪明郁

  洪明郁學長於 1998 年透過大學甄選(類似於現在的繁星計畫)進入清大資訊系就讀,當年資訊不像現在容易取得,對於資訊系的了解只有跟寫程式以及電腦相關,但是學長認為電腦的普及是可以預見的,因此選擇了資訊系。在大學前,僅在高中上過一些簡單的程式設計課,大部分寫程式的能力都是在上大學後開始培養。在大二時,恰好碰上 dot-com 泡沫,在網際網路熱潮下,當時資訊系學生大多會選擇網路相關的專題方向。而洪明郁學長當時認為不管之後上層流行的是什麼,人寫的程式碼與機器讀取的程式碼一定會存在落差,編譯器的需求會一直存在,在未來會有不錯的發展性,因此學長在大學專題時加入李政崑教授的實驗室,針對當時網路常用的 Java 語言撰寫編譯器。

 

  到了碩士班,學長認為選擇專業比選擇學校更重要,學長希望繼續在編譯器領域學習,也認為李政崑教授在該領域十分優秀,因此碩士班繼續在李政崑教授的實驗室進修。學長提醒學弟妹,在選擇專業時要考慮自己專業的護城河高度。當學長在公司面試新人時,發現擁有高門檻專業的人是較少的,這些人就容易在面試中脫穎而出。當擁有的專業技術門檻較低,在資訊透明的現在,其他人也容易習得你擁有的專業,甚至可能學的比你更好,你在就業市場上能有的價值就不高。同樣是寫 C code,也有寫得好以及寫得不好的差別,若有背景知識的堆疊,能夠將程式碼寫得好,也能提高自己的價值,產生自己與其他人的差異化。

 

  當初在決定是否要讀博班時,學長認為就讀博班的主要差異在於就業選擇多了一項教職機會,但回過頭看,發現彈性的博班生活,讓學長有機會學習自己規劃時間、帶領學弟妹做研究,以及與人溝通等軟實力,參與學術會議也讓學長能夠在博班時期到世界各處走走,接觸不同地方的人事物,拓展世界觀。進入職場後,學長發現自己能自由控制的時間變少了,想要到歐美國家走訪變得較為困難,但慶幸自己在博班時就已經看過世界,不留遺憾。

 

  在考量科技業與教職的薪資以及工作負荷後,學長在碩班就決定攻讀博士學位,之後走教職。博班畢業後,在教授與實驗室學長的媒合下,有了到聯發科技就職的機會,當時學長雖然志在教職,但仍然覺得可以嘗試看看。進入科技業後,學長發現自己適應得不錯,順利將自己所學的專業運用在職場。在聯發科技服務十多年後,學長也如同自己學生時期的猜想,雖然電腦上層寫的東西不一樣了,但仍然在做編譯器相關的工作。台灣的科技業很充實,每兩三年就會換工作的內容,需要持續迎接新的挑戰,多變的工作內容持續刷新對工作熱情,學長進入職場後也就沒有回到教職的想法了。

 

  學長的部門是在做編譯器,編譯器一定會跟處理器連在一起,聯發科有設計自己的處理器,處理器以及編譯器都是公司自己開發的,執行外部的程式碼就能夠跑得比別人好。學長目前在 AI 的部門,在做的就是適合執行 AI 的處理器,例如 AI model 會有很多 convolution 的運算,可以針對 MAC(Multiply-Accumulate)運算進行優化投資,可發展成專門執行 AI 運算的加速器。在聯發科的工作中,學長從音訊處理到 modem,再到現在的 AI 部門,都是在做編譯器相關的工作,印證了學長當初的猜想,編譯器的需求會一直存在。撰寫處理器需要有演算法的能力、要知道在分析與 generate code 的複雜度要低一點,也要看得懂處理器在做什麼,才能夠寫出能產生高品質的組合語言程式碼的編譯器,這就讓編譯器這個領域的護城河比其他領域高很多。

 

  學長建議學弟妹在校時把握作業系統、計算機結構以及演算法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先創造資工系學生與其他科系學生的不同,基於專業課程去挑選自己的領域時,再去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做到技術含量高且不易被取代,創造自己與其他資工系學生的差異化。有了差異,公司在挑選人時,會更容易看見你。同時也要持續學習,才有辦法在持續變化的市場不被淘汰。另外,在碩一升碩二時,可以去實習看看,實習就像是一場長期面試,有機會知道公司內部是怎麼運作的,主管也在觀察你是如何待人處事,能夠較好地媒合。


瀏覽數: